俘管处建立后,设立供给处、卫生处,并建立健全处直属机构及战俘营(团)的管理体制。军委总后勤部拨给充足的经费,保障俘管处各项工作的展开。供给部门经常派人到鸭绿江北岸中国境内的城乡大量采购油、盐、肉类、蔬菜等副食品和生活娱乐用品。
战俘的伙食标准高于志愿军战士和一般干部,相当于营、团干部的中灶水平。主食取消了粗粮,全部供给细粮,每人每天875克,副食除菜金标准外,每人每天增加50克肉、50克鱼,病号灶再增加这个标准的一半,重伤病员的标准增加一倍还多,折合成人民币(1953年改制前的旧币值)普通伙食每人每天1545元、病员伙食2313元、重伤病员伙食3634元。因此,战俘营肉类、蛋、鱼、各种蔬菜都有充足供应,战俘每日至少一餐可吃到荤菜。逢年过节,再加上补助费,战俘营常进行会餐,菜肴非常丰盛,猪、鸡、牛、羊、鱼肉都可吃到,平时也常吃到各种肉类罐头。由于伙食供应品种齐全,战俘对伙食从未有过不满情绪或意见。土耳其、菲律宾等国战俘对伙食更是赞不绝口,说比他们在本国及本国军队中的伙食强多了。
开始时,战俘的饭食由志愿军炊事员做,后来为使战俘按他们各自国家的生活习惯吃饭,俘管处发动战俘中的原炊事兵和会做饭的战俘自己做饭。战俘吃不惯中国的馒头,就为他们配备了面包炉,另外,根据西方人的生活习惯,每月还定量供给每人白糖2斤,并定期发放烟叶、肥皂、毛巾、牙刷等。
1951年5月,朝鲜北部气候开始转入夏季,战俘与志愿军官兵同时换装。每个战俘发给两套全新的夏季外衣、两套全新的衬衣、内裤并且配有制式帽子、袜子及胶鞋。到10月初,朝鲜北部气候进入冬初时,又为战俘换发全套冬装被服,有棉衣一套、棉大衣一件、棉帽一顶、棉胶底高筒鞋一双、厚袜两双、棉手套一副及内衣,另有毛毯、棉被。穿上厚厚的冬服,冬季再冷也不用顾虑会冻伤,以后,每年的春秋季节,战俘都按规定换发着装。
为了与志愿军相区别,战俘的服装一律与中国老百姓普遍的衣着颜色相同,即冬夏外衣为蓝色,衬衣为白色,大衣为灰色,鞋子是黑色胶底鞋。
战俘营生活条件改善后,又组织开展卫生运动,灭虱、消毒、打预防针,并建了澡堂,配备了理发员,战俘都能正常理发、洗澡。生病、负伤住院的战俘,有志愿军的医务人员给他们治疗。对重病号用最好的药,尽最大的能力救治,病伤战俘对战俘医院有最深刻的感触。他们原以为无望的生命在战俘营医院复活了,遣返前,住院的战俘或被治愈出院的战俘留下许多反映医院生活的文字。
美军第2师第9团第3营坦克连一位中士(军号为19259991)写道:
我们是1951年10月14日进院的,来后受到了医院工作人员的热情接待,我们中有许多人濒临死亡,负伤又有病。当日晚上,医院工作人员就开始诊治,并为我们提供饭食和铺盖。第二天为我们供应了类似美国饭的三餐热饭,还发给了我们草莓果酱、糖、面包、烟草及其他许多几个月来完全没有见过的东西。每天早晨我们醒来后,就有一位护士为我们端来一杯热奶。
我们每日的食谱中有牛肉、猪肉或鸡肉,同时还有各种不同的新鲜蔬菜。
对病情严重到濒危地步的人,除使用现有的最好药物治疗外,并对他们进行特别护理,每日吃四至六次饭食。
医护人员不分昼夜,隔几分钟就要查房一次,并且24小时随时发药诊治,现在我们都在康复中,有的人还发胖了,我现在就又胖又健壮。
美军第21师第19团第3营L连的狄克逊,军号为0-62650的美军少校莱伊·德奥伟、加拿大战俘贝勒蒂尔等人都是这样描述战俘营医院的。
澳大利亚《悉尼先锋报》报道,参加访问碧潼战俘营的“联合国军”代表团的英国医生,在对战俘进行健康检查后一致反映说:“这些人的健康状况非常良好,证明他们得到了充分的照顾和医药治疗。”
一则路透社报道说,8月5日在英俘营检查英联邦战俘的医生们说:“大多数人看上去都是良好的、健康的。”加拿大皇家陆军医疗队的高级顾问华尔特·麦康纳尔上校说:“一些战俘还安上了新的、非常合适的假牙。”
随着生活的提高,卫生、医疗条件的全面改善,文娱、体育活动也在各战俘营中蓬勃开展起来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认购返佣金有正规的平台吗,靠谱股票配资,证配所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