现在的学生似乎越来越有边界感了,以前笔者小时候总觉得同学之间串门是件再平常不过的事,放学后跟到谁家玩上一整天,在对方家里吃饭甚至留宿。
家长也不过问,第二天照常上学。可如今情况完全不同,家长们一方面把孩子的安全看得比什么都重。
另一方面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也在悄悄拉大,谁都不敢轻易让别人的孩子踏进自家门槛,生怕万一出点岔子,责任说不清道不明,麻烦缠身。
办升学宴却掩盖分数,家长感叹“人心不古”,全班只剩清北是坦荡的!
最近又有家长吐槽了一件事,说现在的学生越来越不愿意透露高考分数了。大家见面顺口问一句你考了多少分,本是再正常不过的事,有什么可羞于启齿的呢?
成绩不理想不想说也能理解,可自古以来考得差的人从来不少,互相交流经验,谁都有报分数的自由,而且分数已经尘埃落定,更没什么好遮掩。
偏偏这位家长被现实狠狠敲打了一把,他儿子受同学邀请参加另一位同学的升学宴,据说班里十几个人都到场。
只有几个被清华北大提前录取、开学早的同学缺席。家长心里痒痒,想知道那几位熟人家的孩子到底去了哪所学校,便追着儿子问。
结果儿子淡淡回他压根没问,怕彼此尴尬。偶尔知道的几所也是同学自己发动态才看到,连去吃升学宴都不清楚主人被哪所大学录取,听上去确实荒唐。
眼下的风气越发明显,越是要好的同学越不肯互相打听分数,边界感像一堵透明却结实的墙横在中间。
几位家长连连摇头,感叹人心不古,觉得时代真的变了,在他们记忆里,分数是可以公开讨论的喜讯或遗憾,如今却像隐私一样被层层包裹。
家长们的直观感受是,好像只有被清华北大提前锁定的学生才能做到彻底透明,毕竟学校会把大红条幅挂在校门口,想低调都难。
可回头一想,他们又不得不承认,自己的观念确实老了,考试结束后孩子们彼此不问成绩,倒是几位相熟的家长先私下交换了孩子的分数。结果现在连学校都不主动公布录取名单,想了解情况只能四处打听,最后常常扑空。
网友留言里满是惋惜,但大家一致认为,这并非孩子们的错
不是他们忽然变得冷漠,而是信息化时代放大了人际关系的脆弱,社交圈悄悄缩水,更重要的原因是网络空间里学历攀比的戾气太重。
一句无心的询问就可能被截图、被放大、被比较,于是大家干脆选择沉默,把分数连同录取结果一起收进口袋,守住仅有的一点安全感。
当下不主动暴露分数和录取院校,其实是对孩子最直接的保护。高考结果一旦公开,孩子的个人信息就同步暴露在熟人、同学、培训机构甚至陌生网友面前。
后续会收到大量推销电话、社交邀请,以及难以拒绝的比较。家长以为分享喜悦无伤大雅,却忽略了数字痕迹的长期存在。
未来求职、评奖、申请留学时,这些信息可能被检索、拼接,成为他人评判的依据。保持沉默可以让孩子在进入大学前拥有干净的起点,避免被过早贴上标签。
高校录取数据年年变化,冷门热门随时转换,过早公开院校名称容易引来误读,孩子一进校就被同学、老师预设期待,增加心理压力。
不透露分数还能有效防止亲友圈里的分数排位,减少亲戚、邻居的追问和比较,让孩子远离无形的竞争氛围。
家长若真心为孩子着想,可以选择小范围内报喜,把精力留给入学准备。
认购返佣金有正规的平台吗,靠谱股票配资,证配所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